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0099炒颜料吃(2 / 2)


范宁摇摇头,“这下你可猜错了,显章先生其实是连山居士之父。他再过两遍便已年届八旬了,虽说他还能偶尔给学生们上课,可作起画来只怕是有心无力了啊。”

范宁嘴上又是先生又是居士的,就如绕口令一般,但范二却听得明明白白的。

与范宁合称为“二范”的,是同样为豫章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显章先生,也就是范宣,字宣子。

说起范宣子,第一个让人想起大概是春秋时的晋国人士匄,他既是法家的先驱,又是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;士匄的封地在“范”,谥号为“宣”,所以后人称之为“范宣子”。

进入东晋后,人们再说起“范宣子”时,说的多半就是豫章的范宣了。

范宣的郡望是陈留范氏,出生地则是豫章。

他从小就聪明好学,所以博综众书,尤善《三礼》,他的才名也因此传到了朝堂。朝廷几次三番征召他出仕,各地大员也想引他为幕僚,但他一直都没有离开豫章。

范宣淡泊明志,只以讲授经学为业,他也因此而天下扬名。

天下许多名士由此慕名来到豫章,或是听他讲经,或是干脆拜倒在在他门下。

与顾恺之齐名的画家戴逵是范宣的学生,高僧慧远在年轻时也曾求学于范宣,与他一起向范宣求学的还包括卢循之父卢瑕。这些人的岁数比范宣小不了几岁,却都甘愿以之为师,这足可说明范宣并非徒有虚名的。

范宣子之子范辑,别号为连山居士,他历郡守、国子博士、大将军从事中郎等职,现在亦是以讲授经学为事。

从范宣的年龄看,范辑和范宁的岁数应该差不多,但世人却称范宣子和范宁为“二范”,这也是范宁说起这个别号时欣喜的缘由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年近八旬的范宣无法作画,难道范辑就能画?

范二对第一次听说的连山先生并不抱太大的希望,却还是笑着对范宁道,“那咱们明儿一早就去找他帮忙?”

“时间不等人啊,现在离开学也不过十日而已,何况他们离此也并不算远,咱们不如现在就去找他们吧!”范宁倒是急性子,说着话已是把刚才看过的施工方案收了起来。

范二也希望自己作出来的建藏书楼的计划,能早点有个了结,可这事急不来啊!

摆了摆手,范二赶紧对范宁笑道,“叔祖父,您着急忙慌做什么?咱们要请人家作画,得先把材料准备好吧?”

“额,那你倒说说,需要些什么材料。”范宁只得耐住性子,做出一副学生模样。

“咱们要作画,先得想想画在什么上面,这效果图小了肯定没法看。就按十比一的比例,画布就得有两丈方圆的。”范二说着话,便用手比划起来。

方圆是周长,长宽按黄金比例走,需要的画布至少是六尺长四尺宽的。

范宁点点头,笑着道,“我也知道蜜香纸太小,但家里有雪浪纸,又大又托墨。”

范二摇摇头,“雪浪纸托墨、禁得皴搜,用来写字或是画山水、写意还可,画效果图就不行了。我还是建议用一块重绢,先让人矾了,再在上面描出建筑比例,填色即可。只是配这些青绿颜色并泥金泥银,也不太好弄;还得需要风炉子,预备化胶、出胶、洗笔。还得一张粉油大案,铺上毡子。”

“还要写什么?”范宁点点头表示记住了。

“头号排笔四支,二号排笔四支,三号排笔四支,大染四支,中染四支,小染四支,大南蟹爪十支,小蟹爪十支,须眉十支,大著色二十支,小著色二十支,开面十支,柳条二十支,箭头朱四两,南赭四两,石黄四两,石青四两,石绿四两,管黄四两,广花八两,蛤粉四匣,胭脂十片,大赤飞金二百帖,青金二百帖,广匀胶四两,净矾四两.......”

范宁听了一半就瞪大了眼,直到他告一段落时才抱怨起来,“就做个画而已,用得着这么多画具吗?这些玩意我大部分都没听过!”

“这.....咱们不是求人办事吗?准备得充分一点,也显得诚意十足不是?”范二吐了吐舌头,这不是为了抬高逼格嘛?

“你说的也是,那我先记下来吧。”范宁准备了笔墨,又让范二把刚才说的重新念了一遍。

范宁写了半张纸,正准备搁笔时,又听范二继续道,“再要顶绢箩四个,志箩四个,担笔四支,大小乳钵四个,大粗碗二十个,五寸粗碟十个,三寸粗白碟二十个,风炉两个,沙锅大小四个,新瓷罐二口,新水桶四只,一尺长白布口袋四条,浮炭二十斤,柳木炭一斤,三屉木箱一个,实地纱一丈,生姜二两,酱半斤。”

范宁没好气地问道,“还要不要铁锅一口,锅铲一个,然后炒颜料吃啊?”

“您真会开玩笑。”范二笑着摇摇头,又解释道,“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,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抹在底子上烤过了,一经火就炸了。”

范宁扶额一下,对范二算是彻底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