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苏珊重游记第74节(1 / 2)





  向原对着电话那头说道:“妈,我在同学家呢,他留我吃午饭,我就不回去吃饭了……知道了,好,挂了。”

  苏珊抬眼看了一下,原来是他妈妈。听哥哥说他父母离了婚,不过这事不好对着当事人问东问西,人家没主动说什么,你总不能大喇喇的说什么离婚没关系,只要大家过得更好就行了……

  这不叫热心肠,这叫缺心眼!

  向原挂了电话,又把手机放回裤兜里。

  苏珊看着他装回手机,突然问道:“有了手机,你还爱写信啊?”

  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奇怪,向原是按照每个月一封信的频率给她发信的。出于礼貌她也只好按照这频率给他回信。

  可是他和哥哥都有手机,多方便啊!拔几个号码就能联系上了,还耐烦手写?而且还是写给她的,怎么不写给她哥哥?

  苏珊在前世自从有了手机,再也没写过信。全靠发手机短信。有了电脑之后,更是连手机短信都懒得发了,直接电脑qq联系,不管怎么说,苏珊在电脑上打字比手机上打字快多了。

  向原笑笑,回答道:“写信有写信的好处。感觉上……更真实,更慎重。”

  “这倒也是。”苏珊点点头,在电脑横行之后,别说收信了,她偶尔收到朋友旅游寄来的明信片都要乐半天,这种被人珍视放在心上的感觉真好!

  “你看的是数学书?”向原拿起桌面上正摊开的课本,扭头把墙角的厚胶凳子用脚勾过来,坐下去,捧着数学书翻看起来。

  他一边翻,一边说:“文理科的数学内容好像差不多?”

  “嗯,一样的。”苏珊回道。过几年后就不一样了,但现在,在她们学校,文理科的数学语文内容都是一样的,这次期末考试数学语文也都一模一样。

  “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?”向原边翻边问。

  苏珊想了想,说:“暂时还没有。”

  姥姥在厨房忙活的差不多了,炖菜在锅里咕嘟咕嘟的炖着,她洗干净手,走出厨房,只见苏峰又瘫倒在沙发上看着电视,嘴里有一下没一下的吃着桔子。

  姥姥问:“你同学呢?人家好难得来家一趟,你怎么不陪人家玩?”

  苏峰眼睛不离电视:“他去给妹妹讲题了。放心啊,他厉害着呢,去年是我们这的理科状元。”

  “真能干!”姥姥由衷的发出赞叹。姥姥最近这几个月一直在城里帮儿子女儿做饭,闲了没事常去楼下小区里和别的老头老太聊天,他们大多都有正在读书的孙子孙女,从他们嘴里,知道在城里请一个好的家教得花不少钱。

  姥姥想了想,返身回厨房取了个干净的碟子,装了一盘瓜子、花生和糖果,她得给两个孩子送进去。

  姥姥端着盘子,走到苏珊门口。房间没关,那个男孩子一双笑眼紧盯着珊珊,脸上的表情很温柔。

  姥姥活了大半辈子,用她自已的话说,是黄土已经埋到了脖子根,人活的久了,眼睛就尖利。

  姥姥在门外站了一下下,幸好两人离得远——向原的凳子离着苏珊有两个座位的距离。外孙女脸上倒没什么特别的表情,照旧是大大方方的。

  姥姥敲敲门,走了进去。

  苏珊抬眼见是姥姥,笑了:“姥姥,你又给我送吃得?小心我午饭都吃不下啦!”

  姥姥把盘子放在桌面的空地上,笑着说:“一点小零食,哪能填饱肚子?就哄哄嘴巴而已。小向,你吃啊!别客气!”

  苏珊一听“小向”两字,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。

  姥姥说话乡音很重,“小向”听上去就像“小象”。本省地大物博,文化多样。很多地方隔着一个镇口音就大不相同。

  苏珊记得刚开学时,隔壁桌一同学问她借橡皮,她说的是“擦子”,这是老话,就是橡皮的意思,苏珊硬把“擦子”听成了“杂志”,心想城里同学就是牛,刚进高中就敢在课堂上借杂志,为此闹了不少笑话。

  向原本来没当一回事,被苏珊一笑倒弄得不好意思起来,轻轻瞪了一眼苏珊,笑着对老人家说:“不用这么麻烦,您也歇一歇。”

  苏珊白挨了一眼,心想,这小孩的脾气真大!

  姥姥放下东西,就不再打扰“家教”,转身出去,把门轻轻的半掩上了。

  姥姥来到客厅,思索片刻,挨着苏峰坐下,轻声询问起小向的事情。

  苏峰是一根筋,以为姥姥只是对状元好奇,三言两语就把他知道的那点事全倒出来了。姥姥一听见向原父母是离了婚的,皱了皱眉,却也没再多问什么。

  向原留在苏峰家里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饭。午饭后便和苏峰一起出去打球。今天苏爸苏妈让苏峰歇息一天,他们也不忍心孩子太累。

  苏珊要赶作业,没功夫陪他们。向原只好悻悻的跟着苏峰走了。

  因为把店开进了市里,由于是新开的店,大家的热情都很高,经过商量,决定今年只休两天,年三十和大年初一。

  a市,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。城里绝大部分人都是从周边四面八方的农村奋斗到城里的,一遇过年,很多人都拖家带口的回老家去过节。整个城至少要消失一半的人。

  尽管这样,留在城里的人也还有一部分。如果是在小镇,估计苏爸苏妈会歇业到初八。

  因为放假时间短,再说家里也好几个月没住人了,回去了还得一通折腾,干脆不来回跑了。反正舅舅和姥姥也在这,大伯一家更是在城里。

  今年,他们决定年三十就在城里过了。

  但去世的老人却不能不管。年三十那天,一大早的,苏爸就跟着大伯,两人一起回了老家,该修的修,该烧的烧,末了再挂几串鞭炮。

  大伯提议年夜饭去他家吃。但姥姥不愿意,她和大伯的关系隔的有点远,贸贸然的上门不太好,她心里不自在。

  于是,取了个折中办法,在苏峰租的屋子里吃年夜饭。虽然是租的,但也在小区,三房一厅的面积,仅仅吃个年夜饭是足够了。

  堂姐和堂姐夫带着小冬瓜去了公公婆婆那边吃年夜饭。这样安排,堂姐心里也痛快,她不用担心两位老人家独自守着电视看春晚了。

  三家人一起过年,屋子闹哄哄的,苏峰在前一天就结算了今年的收入和支出,脸上喜滋滋的。姥姥、苏妈妈和大伯母一头扎进厨房,收拾准备年夜饭。